成立于1953年,隸屬于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管理。
是從事建材工程、建筑工程、環保工程的技術研發、裝備制造、環境評估、工程設計、工程管理、工程總承包以及項目代建的綜合性甲級設計研究單位,是可持續建材工程、建筑工程、環保工程的產業鏈資源整合服務商,并正在向綜合性的大型國際工程公司升級轉型。
從業人員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5 人,擁有國家級勘察設計大師 1 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32 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 150 余人,擁有國家勘察設計、咨詢(投資)師、監理、建造、造價、環境影響評價、環保、安全、設備監理等執業資格注冊工程師 150 余人。
中國新型建材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新型建筑材料、玻璃、陶瓷、水泥等領域建成投產了 400 多個各類大中型項目,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科技攻關項目和其它研究開發項目 200 多項。獲國家級獎勵 27 項,獲省部級獎勵 119 項;擁有專利 27 項,其中發明專利 6 項。 連續多年被浙江省工商局評為“AAA 級重合同守信用”單位,并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2018年再次榮獲“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隸屬于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管理。
全品類建材B2B綜合服務平臺,構建了檢驗認證、質量監管、資產支持、產品推廣四大業務板塊。其中核心的兩大板塊:
依托集團的16個國家級中心、23個行業級質檢中心,
提供建材檢測、工程檢測、環境檢測、節能檢測,以及綠色建材、綠色建筑、綠色工廠等成套認證體系服務。
聯動服務體系內擁有380億保理授信額度、350億保函授信額度,
為地方商業銀行、證券、信托、城投機構、開發商、建筑商、建材商提供了全方位多品種的資產支持服務。
為推進中國房地產建筑業與工業的綠色發展:
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中國新型建材設計研究院、國家建材網,聯合眾多綠色產業中各行業的頂層資源,建立了以多家央國企為主導的: “I 綠色產業+G 政府及城投+F 金融和資本+EPC 綠色建筑工程總包+ BM 綠色新型建材+SCF 供應鏈金融+ EM 環保治理+QC 檢驗認證 ”聯動服務體系,扎實推進”綠色產業+綠色建筑“。
通過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態空間、生活空間,幫助地方政府、房地產企業、建筑企業、工業制造企業實現將維系生態健康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產業綠色和綠色產業的“從綠掘金”,最終實現房地產建筑業與工業的綠色發展。
多家央國企主導的“I綠色產業+G政府及城投+F金融和資本+EPC綠色建筑工程總包+ BM綠色新型建材+SCF供應鏈金融 + EM環保治理+QC檢驗認證 ”聯動服務體系,以下簡稱為:“IGFEBSEQ ”聯動服務體系。
“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融合技術所形成的“CIM區域級城市信息模型”體系解決方案。
所有建設項目,依項目性質,通過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的“綠色建筑”、“綠色建材”、“綠色工廠”等成套認證體系審核,確保項目實現“綠色發展”。
通過“IGFEBSEQ ”聯動服務體系,為地方政府提供融資、招商、建設、管理等全鏈條服務。
在地方政府財權事權不匹配的情況下,聯合地方城投整合項目,在源頭上對綠色產業園區項目整體進行方案優化,有效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融資問題(可以不形成地方政府債務),充分發揮央企在融資、項目管理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
在綠色園區的規劃設計中,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 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順利實現工程建設目標,打造區域產業升級示范區,成為工業旅游的標志性景點,帶動園區所在地經濟的綜合發展。
環保改造,產能升級。
依照“《綠色工廠評價規則》GB/T 36132—2018”和 “現行76項評價對象要求”,中國新型建材設計研究院,開展了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四個方面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通過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幫助工業企業提升對綠色制造的管理水平、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高綠色示范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幫助企業獲得國家對于綠色制造示范企業的支持和鼓勵政策,使企業受益。
打造地標,提高溢價。
依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中國新型建材設計研究院,奉行超低能耗、超低排放甚至零能耗的基本建設原則,運用可持續綠色建筑技術方式,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為媒介,采用具有一定的經濟性和在相同氣候區內可推廣性的設計技術體系,利用建筑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符合當地氣候特征、符合當代人使用要求和審美意識的,高質量可持續綠色建筑藝術作品。
建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新材料和適用技術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實時能耗監測站和技術數據庫,將經驗成果輸送給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科研機構。
格局提升,產業升級。
通過“IGFEBSEQ ”聯動服務體系,以“綠色發展”為核心理念,對城市老舊設施、物業、老舊廠房、閑置土地等重新定位,以“綠色產業+綠色建筑”為原則進行投資升級改造。
通過數字經濟、科技、產業、資本、生態、教育、土地等要素的疊加,運用“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統、CIM區域級城市信息模型”等核心技術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重構地方產業生態、再創地區增長極,促進地方主導的產業轉型升級和能力再造,達到城市功能再利用,創造城市產業升級價值,帶動地方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房地產建筑業與工業成為“能源消耗大戶”。為解決兩大行業的綠色發展問題:
房地產建筑業方面: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近30個國家或地區推出了節能建筑、綠色建筑以及可持續建筑的設計標準,盡管各國對綠色建筑的定義不同,但都是將節能環保的理念貫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主張在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的前提下節約能源、降低排放,在較低的環境負荷下提供較高的環境質量,提倡在技術與形式上體現環境保護的相關特點,即合理利用信息化、自動化、新能源和新材料。
工業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工信廳節函〔2016〕586號,?提出優先在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機械、汽車、輕工、食品、紡織、醫藥、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工作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對入選的具體行業范圍提出了要求。 《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要“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到2020年,全國建立1000家綠色示范工廠。
文件要求:
到2020年,城鎮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部分地區及建筑門窗等關鍵部位建筑節能標準達到或接近國際現階段先進水平。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比重超過50%,綠色建材應用比重超過40%。文件核心要素如下:
1.由鼓勵性實施轉變為法規性約束,約束力度提升。文件中指出,十三五期間,將結合建筑法、節約能源法修訂,將實踐證明切實有效的制度、措施上升為法律制度。適時啟動條例修訂工作,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相關立法工作。
2.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根據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需求,適時制修訂相關設計、施工、驗收、檢測、評價、改造等工程建設標準。積極適應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要求,編制好建筑節能全文強制標準,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形成新時期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標準體系。
3.完善政策保障機制,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文件指出,”十三五“期間,將研究建立事權對等、分級負責的財政資金激勵政策體系。各地應因地制宜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放大資金使用效益,充分調動社會資金參與的積極性。
4.加強目標責任考核。組織開展規劃實施進度年度檢查及中期評估,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結果,并把規劃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國家節能減排綜合考核評價、大氣污染防治計劃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納入政府綜合考核和績效評價體系。對目標責任不落實、實施進度落后的地區,進行通報批評,對超額完成、提前完成目標的地區予以表揚獎勵。
文件要求:
全面統籌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到2020年,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綠色制造相關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基本建成,建立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標準,發布綠色制造第三方評價實施規則。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項目列入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重點。主要支持領域為以下四項:
1.綠色工廠。綠色工廠是制造業的生產單元,是綠色制造的實施主體,屬于綠色制造體系的核心支撐單元,側重于生產過程的綠色化。加快創建具備用地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點的綠色工廠。
2.綠色產品。積極開展綠色設計示范試點,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實現產品對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
3.綠色園區。推動園區綠色化,要在園區規劃、空間布局、產業鏈設計、能源利用、資源利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運行管理等方面貫徹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理念,從而實現具備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等特色的綠色園區。
4.綠色供應鏈。打造綠色供應鏈,企業要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推動上下游企業共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環境績效,達到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鏈上企業綠色化的目標。
當下綠色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不僅需要財稅、相關法律配套,更需要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綠色金融的助力。
一方面經濟要綠色,以保護環境和生態健康為基本前提,推進產業的綠色化;
一方面綠色要經濟,從環境保護的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用綠色金融來助力,實現綠色產業化,讓綠色成為價值鏈的驅動。
綠色發展是必然趨勢,政府和企業應在綠色技術上提前布局,等到市場真正需要從而倒逼供給時,將為時太晚。